一、“十二五”发展状况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二五”期间,学校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架构完善了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初步建立了保障和监控体系的运行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建立完善了教育督导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渐趋规范。设立了由院长主管的教育督导室,成立了由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任组长,副院级领导担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教学单位、教学辅助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教育督导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由学校教育督导室、教务处、系部三级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组织体系;建立了由教育督导室成员及系(部)教师52人组成的专兼职教育督导员队伍,常态化开展教育教学督导工作;制定60多个质量管理制度,完善了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教学质量标准、课程标准;建立了网上评教、学生信息员反馈、“三期”教学检查等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制度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
2.建立了全员参与的人才培养全过程监控机制,教育教学管理质量明显提高。坚持检查与指导相结合、监督与服务相结合、评价与促进相结合的工作原则,按照教育督导重在“督”,“督”字当头,“导”在其中的工作思路,针对专业设置、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教学质量、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招生与就业、社会服务、文化建设、教学服务与条件保障等方面,实施对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内部质量监控,及时发现和有效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育教学管理质量明显提高。
3.逐步引入社会评价,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日益完善。借鉴和引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在教育教学各环节的管理与监控中逐步引入第三方评价。利用教学质量管理平台开展课堂教学即时性、阶段性和结果性评价,对课程设置的有效性、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资源的有效性等进行课程评价,通过大数据分析,将结果作为教学工作改进的参考和依据,实现了使用大数据来加强教学工作的质量监控;连续5年引入社会调查机构(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公司)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初步形成学校、企业、社会一体化,全方位、多元化的质量保障机制,逐步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4.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借助智慧校园建设,积极推进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断创新督导形式、督导方法、督导手段,提高了教育教学督导工作质量,提高了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较好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目前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框架初具雏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体系构成的结构要素尚不健全,对于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内涵理解和把握不够全面,体系建设的内容有待进一步完善。
1.全面质量管理意识薄弱。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全员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自主质量保证意识较为薄弱, PDCA循环尚未建立,质量监控不够到位,出现有标准但执行不严的现象。
2.学校内部质量保证完整体系尚未形成。学校内部质量侧重于保障,且体系构架不够系统、完备。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层面的质量标准不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反馈和持续改进没有常态化,对学生学习情况、就业情况、毕业后满意度调查反馈的持续跟踪、监控较为松懈。
3.信息化质量保证体系亟待建立。智能校园建设与使用相对滞后,质量保证机制不够健全,人才培养基本状态数据平台建设薄弱,缺乏有效的常态监控和自我诊断工具,常态化的质量保证监控运行体制机制有待建立。
二、“十三五”发展指导思想
遵循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内在规律,以全面质量管理思想为指导,以建立完善目标体系、标准体系和制度体系,提高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的满意度为目标,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质量保证的主体作用,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责任,建立自主性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常态化的质量保证诊断与改进机制,全面构建完整可行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管理,实现全面的质量保证,促进学校办学质量与办学水平持续提升。
三、“十三五”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
(一)发展目标
构建“五纵五横一平台” 为基本框架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卓越绩效管理、PDCA循环等先进的管理理论,应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技术,以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为依据,以考核性诊断和绩效考核为抓手,以目标体系、标准体系和制度体系建设为落脚点,以校本状态数据平台为支撑,开展常态化的诊断与改进,建立各层面的质量改进螺旋,形成常态化、网络化、全要素、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培育“自律”特色学校质量文化,营造自主诊改氛围,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促进学院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服务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形成政府依法履职、学校自主保证、社会广泛参与的质量保障机制,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二)主要任务
1.健全内部质量保证组织体系。按照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纵向5系统的组织架构,建立由党委领导,院长指挥,质量保证委员会全面协调,以二级院系为质量生成核心,行政职能部门提供支持服务和保证质量提升,质控部组织实施质量监控和诊断的质量保证组织体系。
2.打造特色学校质量文化。以学生培养质量为核心,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形成管理者保证管理工作质量,教师保证教育教学工作和自我发展质量,学生保证学习和自我发展质量,学校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局面。引导全院师生提升服务需求、与时俱进的现代质量文化意识,通过自我约束、自我评价、自我改进、自我发展,营造自主诊改氛围,培育质量意识、质量道德和质量习惯,形成人人讲质量、人人要质量、人人抓质量,以“自律”为特征的特色学校质量文化。
3.完善内部质量保证目标体系。结合学校发展能力和发展目标,完善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的总规划和专业建设规划、课程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学生全面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编制二级院系专业建设规划、课程建设规划、教师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等分规划,形成学院与二级院系相呼应的、完整的规划体系。根据规划建设目标,建立学院内部质量保证目标体系,明确年度建设目标、任务、措施、预期效果,形成上下衔接、左右呼应的目标链和目标实施链。
4.建立内部质量保证标准体系。制定岗位工作标准,建立完善职责—岗位—工作标准相关联的工作质量标准;根据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专业质量目标,建立由专业开发标准、专业条件标准、专业运行标准、培养规格标准组成的专业、课程逻辑相关的专业质量标准;制定完善由课程开发标准、教学设计标准、教学运行标准、课程管理标准组成的课程质量标准;制定完善与教师发展、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绩效考核融为一体,包括师德师风、教育教学、教研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教师发展标准;根据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和对学生素质要求,制定完善包括学业发展、职业发展、个人发展、团队发展等方面的学生全面发展标准;不断完善饮食服务、物业服务、园林绿化、商贸服务、维修服务、医疗服务等标准,推进标准化食堂、标准化公寓建设。
5.建立以章程为总纲的制度体系。建立以《章程》为总纲,基本管理制度和具体规章制度为主体的制度体系。按照纵向5系统,结合部门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和工作标准,完成制度的“存、废、改、合、立”工作;建立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5个层面的质量诊断报告、信息发布制度;建立质量保证、质量分析与反馈、质量考核等方面的制度;完善“质量计划(设计目标)、质量控制(实时监测)和质量提升(诊断改进)”管理流程,形成有效的 “制度管人,流程管事”内控机制;建立涵盖“酝酿、制定、执行、反馈、完善”等环节的制度建设常态机制,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
6.建设校本数据平台,实现质量实时监控。以智能校园建设为契机,以物联网技术为手段,建设对接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的校本数据平台,构建教师教研、教学运行、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监控反馈、质量评价、学生服务与管理、家校沟通、学校安全一体化管理系统;开发具有信息发布、绩效考核等功能的信息化系统;建立学生日常考勤、课程教学评价、教师评学、学生评教、反馈与诊改等课程教学质量在线跟踪系统;完善校本数据平台在质量保证运行中的状态分析、过程监控、质量预警等功能,实现数据实时采集、过程实时监测、结果实时诊断,达到及时预警、及时纠偏、持续改进的目的,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和学院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7.建立考核诊改机制,实现质量保证螺旋递进。建立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的质量保证考核性诊改机制;建立“目标—标准—运行—诊断—改进” 质量螺旋递进的常态化自我诊改机制;制定部门绩效考核办法,充分发挥质量保证的预警、激励和惩戒作用,实施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常态化开展诊断与改进工作,实现质量保证螺旋递进。建立由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多元主体参与,以符合度、满足度、满意度和认可度等为关键指标,对教育教学工作、管理水平、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诊断分析的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定期向教育利益相关者发布。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成立以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代表组成的项目实施小组,领导和指导建设工作,协调解决问题,保证人力、物力、财力的切实落实。学校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部)负责人作为本单位质量保证的第一责任人,强化服务意识,合理配置各项资源。各相关单位、部门和各二级学院(部)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共同实施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评价与持续改进。
(二)经费条件保障
科学分析实现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目标所需条件,提供必要的人、财、物支持,保证经费足额投入,“十三五”期间拟投入200万元,并监控其使用和管理状况,确保建设工作高质量完成。
五、附件
表1 “十三五”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划重点建设项目表
表1 “十三五”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划重点建设项目表
序号 | 建设 内容 | 建设任务 | 预期效果 | 年度验收要点 |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2019年 | 2020年 | ||||
1 | 健全内部质量保证组织体系 | 1.建立党委领导,院长指挥,由学院质量保证委员会、二级院系(部)质量保证工作组、专业(课程)质量保证工作小组组成的三级质量保证组织。 2.建设学院特色质量文化。 | 1.明确质量保证组织各层级的职责和权限,各部门在纵向5系统中的归属、职责和权限,形成党委领导,院长指挥,以二级院系为质量生成核心,质保委员会全面协调的质量保证组织机构,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管理,全面保证质量的计划、控制和提升。 2.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形成学院特色质量文化。 | 1.三级质量保证组织及其职责和权限相关文件。 2.内部质量保证组织体系结构图,各部门职责及其岗位标准。 3.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理念,明确质量方针与目标,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管理。 | 1.实施质量保证组织机构运行诊断分析,调整完善组织机构,修订完善部门职责及其岗位标准。 2.完善质量管理理念,确立学院特色质量文化目标。 | 1.固化组织机构、部门职责和岗位标准。 2.提炼、研讨、修改与完善学院特色质量文化。 | 1.形成学院特色质量文化。 | 1.示范辐射 |
2 | 建立内部质量保证目标体系和标准体系 | 1.制定完善“十三五”规划体系,建立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5个层面的内部质量保证目标体系。 2.制定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5个层面的质量标准,形成内部质量保证标准体系。 | 1.形成与规划体系相呼应的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5个层面的内部质量保证目标体系。 2.制定岗位工作标准,形成职责—岗位—工作标准相关联的工作质量标准体系。 3.制定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发展、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的质量标准,形成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质量保证标准体系。 4.制定后勤服务等方面的质量标准,形成支持服务质量保证标准体系。 | 1.完善规划体系,建立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5个层面的内部质量保证目标体系。 2.制定岗位工作质量标准和部门绩效考核标准。 3.制定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发展、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的质量标准。 4.制定后勤服务等支持服务方面的质量标准。 | 1.实施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层面的诊改分析。 2.完善内部质量保证目标体系。 3.完善岗位工作质量标准和部门绩效考核标准。 4.完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发展、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的质量标准。 5.完善后勤服务等支持服务方面的质量标准。 | 1.实施常态化的专业、课程、教师、学生、支持服务的质量诊断,实现质量螺旋递进。 2.固化内部质量保证目标体系。 3.固化岗位工作质量标准和部门绩效考核标准。 4.固化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发展、学生全面发展、支持服务等方面的质量标准。 | 1.能基于数据平台进行诊断、分析、改进,形成质量螺旋递进状态。 2.形成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5个层面的内部质量保证目标体系和标准体系。 | 1.示范辐射 |
3 | 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 | 1.通过“废、改、合、立”,构建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 2.制定质量督查与反馈、质量诊断与改进、质量分析与报告、质量事故预警、质量评议考核、问责追究等方面的制度,形成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 | 1.形成完整规范可行的管理规章制度体系。 2.制定质量督查与反馈、质量诊断与改进、质量分析与报告、质量事故预警、质量评议考核、问责追究等质量保证制度,形成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 | 1.构建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 2.制定质量督查与反馈、质量诊断与改进、质量分析与报告、质量事故预警、质量评议考核、问责追究等质量保证制度。 | 1.按已编制的较为完整的制度,全面实施各类工作、各类事项的诊断分析。 2.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各项制度。 | 1.固化内部质量保证各项制度。 | 1.形成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 | 1.示范辐射 |
4 | 建设校本数据平台 | 1.建立以人才培养状态数据管理系统为核心的校本数据平台,实施数据即时采集,实现平台数据查询、统计分析、监控反馈、质量预警、诊断与改进、绩效考核等功能,实现动态化管理。 2.建立以人才培养质量关键监控指标为关注点的仪表盘和基于数据分析的“诊改”机制,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3.建立数据平台信息采集责任制和审核管理制度,确保数据真实、原始、准确、完整。 4.建立健全数据定期分析、诊改机制。 | 1.建成以人才培养状态数据管理系统为核心的校本数据平台,实施数据即时采集,实现质量实时监控和动态管理。 2.运用平台进行质量计划、控制与绩效考核。 3.制定数据平台信息采集责任、审核管理、定期分析、诊断与改进等制度,确保平台运行质量。 | 1.启动以人才培养状态数据管理系统为核心的校本数据平台建设和试运行,实施数据即时采集,初步实现平台数据查询、统计分析、监控反馈、质量预警、诊断与改进、绩效考核等功能,开展质量实时监控和动态管理。 2.研究制定数据平台信息采集责任、审核管理、定期分析、诊断与改进等制度。 | 1.完善校本数据平台,人才培养过程状态数据采集真实、原始、准确、完整,较好实现平台功能,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全覆盖。 2.完善数据平台信息采集责任、审核管理、定期分析、诊断与改进等制度。 | 1.校本数据平台完整且运行正常,提高人才培养过程状态数据采集质量,实现平台功能,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实时监控和动态管理。 2.固化数据平台信息采集责任、审核管理、定期分析、诊断与改进等制度。 | 1.校本数据平台运行通畅,全面实现平台功能,实现质量监控向开放性、长效性发展。
| 1.示范辐射 |
5 | 建立内部质量保证自我诊改运行机制 | 1.建立学校—院系(部门)-教研室(科室或岗位)、目标-标准-运行-诊断-改进的质量螺旋递进常态化自我诊改运行机制。 2.将质量计划-质量控制-质量提升与绩效考核挂钩,制定部门绩效考核办法。 4.建立学校各类质量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反馈质量评价结果与改进意见,反馈实施、运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5.建立由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的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定期发布年度报告,接受全院师生、全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监督。 | 1.建立内部质量保证自我诊改运行机制,形成质量螺旋递进的常态化自我诊改局面。 2.制定部门绩效考核办法,实施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 3.建立信息发布和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定期发布基于平台数据的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质量的年度报告。 | 1.建立学校-院系(部门)-教研室(科室或岗位)、目标-标准-运行-诊断-改进的质量螺旋递进常态化自我诊改运行文件,实施自我诊改。 2.制定部门绩效考核办法,试行绩效考核。 3.建立信息发布和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定期发布基于平台数据的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质量的年度报告。 | 1.完善自我诊改运行文件,实施自我诊改。 2.完善部门绩效考核办法,实施绩效考核。 3.完善信息发布和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定期发布基于平台数据的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质量的年度报告。 | 1.固化自我诊改运行文件,实施自我诊改。 2.固化部门绩效考核办法,实施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 3.固化信息发布和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定期发布基于平台数据的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质量的年度报告。 | 1.常态化开展自我诊改,实现质量螺旋递进。 2.全面实施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 3.定期发布基于平台数据的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质量的年度报告。 | 1.示范辐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