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专项规划-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规划

时间:2019-07-14浏览:11设置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绩

      1.师资队伍规模稳步上升,师资结构逐步优化

      学校教职工总数582人,其中专任教师449人。师资学历、学位结构逐步优化。博士学位教师10人,占教师总数的2.0%。硕士学位教师286人,占教师总数的 64 %;。职称结构明显改善。正高职称教师26人,占教师总数的5.8%,其中二级教授1人,三级教授3人。副教授125人,125人,占教师总数的27.8%。年龄结构趋向合理(45 岁以下)315 人,占教师总数的70%.

      “双师”结构明显强化,“双师”素质教师37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4.2%,兼职教师 272 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0.6%。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时比例达到50%

      2.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明显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满足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目前,学校拥有全国优秀教师3人、国家级技术能手2人、江苏省科技创新团队1个、江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江苏省教学名师2人、江苏省技能状元1人、省级技术能手5人、 “常州市五一劳动奖章”1名、“省333工程”项目培养对象1人、“青蓝工程”培养对象13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与省内的国家示范(骨干)院校还有不少差距,主要表现在:

      1.高层次人才还有较大不足,领军人才培育仍需加强,博士学位教师比例不高,行业企业技能大师的引进工作有待加强。

       2.教师国际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需要加强教师海外培训进修,积极引进具有海外工作经历、留学经历的教师。

       3.教师教科研能力、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仍需加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较少,科研能力相对薄弱,与行业企业合作仍需加强。

      二、“十三五”建设思路

      以服务学校发展为宗旨,以师德建设为引领,以专业发展为重点,以校企协作为依托,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以高层次领军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专业教科研团队建设为抓手建立完善“校本培训、企业锻炼、国内访学、海外研修”立体多元培养培训体系,完善教师队伍管理机制,大力支持教师到企业兼职,选聘企业技术带头人到高职院校担任产业教授,实现高职院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双向流动、两栖发展,优化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提高高层次专任教师比例,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1  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五大工程

      三、“十三五”建设目标

      创新教师队伍管理和培育机制,搭建校企协同培育“双师型”教师平台,实施“教师成长与能力提升工程”、 “双师团队建设工程”、“高层次人才建设工程”、  “优秀教科研团队建设工程”和 “师德师风建设工程”五大工程。着力培养教师六大能力:专业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国际合作能力。制定技术技能大师校企双聘计划,培养和引进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教育教学名师,培养和引进具有精湛技艺与“工匠精神”的技能大师,建设优秀教科研团队。

      2020年,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比例提升到85%,教授、高级技师和博士教师各50名,产业教授30名。校企合作建设30家专业师资培训基地,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90%;建立30家师资培训基地,建设500人以上规模的兼职教师库,海外中长期培训教师50名。培养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技能大师1名,江苏省教学名师4人,技能大师2人,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高水平专业带头人20 人。建设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打造一支师德高尚、勇于创新、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国内一流高素质教师队伍。

      四、建设内容与措施

      (一)创新与优化教师成长发展机制,实施“教师成长与能力提升工程”

      1.创新与优化教师成长发展机制

      1)深化实施“教师成长与能力提升工程”,以提升师教师职业发展能力为重点,遵循教师职业成长规律,架构以教学能力提升为主体、以实践能力、研究能力提升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分层培养、递进提升”的教师成长、能力提升方案。根据合格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不同成长阶段,合理制定培养计划和提升计划,实施五年轮训机制,探索教师教学基本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的“三基”考核机制,大幅提升教师的职教能力。

      2)优化学校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完善“教师成长网络管理系统”,建立教师成长信息数据库,实施教师成长信息收 集、审核、发布、晋级管理和数据统计网络化,为教师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提供实时登录信息和跟踪发展过程的远程管理支撑。通过对教师成长信息数据进行分析研判,促进教师自我调整职业发展规划,优化下一 步提升发展计划,促进教师不断发展、自我提升教育教学、实践创新、科技研发、社会服务等各项能力。

      2.完善校内外立体多元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1)完善“校本培训、企业锻炼、国内访学、海外研修”教师培养培训体系,落实5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全面落实新教师入职培训、青年教师双导师制、骨干教师职业专家导师制、访问工程师进企服务等培养项目。

      2)优化教师发展中心功能,整合校内培训资源,开发微课、慕课、混合式教学等校本培训项目,开展校本培训,聘请信息技术领域和各专业领域专家指导,促进教师教学、实践、科研、信息技术应用和创业创新能力提升。

      3)实施教师企业工程实践能力提升计划,与恒立液压、星宇车灯、常发股份、今创集团等企业共建30家师资培训基地,依托基地开展专任教师到企业实践计划,参与企业产品技术研发、项目开发、开展横向课题研究、进行职业培训等,提高教师实践创新能力、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

      4)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教师进修学校、英国哈洛学院、台湾龙华科技大学等高校共建3个境外师资培训基地,选派骨干教师参加海外研修,参加国(境)外学术交流等,学习国际先进职教理念,更新教育观念,开拓国际办学视野;同时,鼓励资助青年教师赴国内外高校攻读博士学位、做访问学者等,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力优化学历结构。

 

2   教师职业成长发展途径图

      (二)深化产教融合,实施“双师团队建设工程”

      1.实施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

      依托校企合作,以需求为导向,探索实施 “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遴选校企融合度高、管理先进、规模以上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校企协商在学校设立“双师教学岗”,对应在企业设立“双师生产岗”,建立教师企业挂职制度,针对互助岗位,建立岗位互通机制,校企互派互聘人员,实施专兼职教师互派互聘制度,明确专兼互助任务,协同开展教学与生产、合作研讨校企育人标准,共同培养学生。促进专兼教师互助互学、取长补短,最终达到专兼职教师“两岗合一”,实现双师双能。

      2.实施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提升计划

      完善二级学院为主体的专任教师技能过关制度,以专业课程为单元、企业岗位要求为标准,深入实施专任教师技能培训过关活动。完善校内教师双师素质认定办法和标准,依据最新的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岗位任职要求,对教师进行技能鉴定和双师素质分级认定。实行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制度和教师社会实践制度,落实专任教师5年不少于6个月的企业实践经历要求,实行行业活动积分与奖励等举措,支持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或全职到企业实践锻炼,不断提升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和实习实训指导能力,增强教师的社会融入度和行业影响力。

      3.以产教融合为着力点,大力选聘产业教授。围绕专业建设和行业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通过资源共享、待遇提升、柔性管理等措施,制定技术技能大师校企双聘计划, 大力支持教师到企业兼职,选聘企业技术带头人到高职院校担任产业教授,实现高职院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双向流动、两栖发展。积极聘请行业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和创新创业精英担任兼职教师和兼职创业导师,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参与专业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与实践,参与教学团队建设。

      从制度上突破,制定《产业教授与兼职教师的聘任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建立学校教师与兼职教师协同教学的长效机制。建立产业教授与兼职教师动态信息库,动态调整产业教授与兼职教师信息,完善产业教授与兼职教师人力资源库,为产业教授与兼职教师队伍优化提供保障。强化服务和培养,安排校内专任教师作为产业教授助教,开展兼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支持产业教授牵头申报研究项目,吸引更多企业优秀人才为学校事业发展群策群力。

      建设期末,选聘30名产业教授,建立30家师资培养基地,建设500人以上规模的兼职教师库,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90%,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时比例达到50%。

      (三)以增强示范引领为导向,实施“高层次人才建设工程”

      1.多渠道引进高层次人才。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教学研究与技术服务并重”原则,统筹考虑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高水平、高素质等诸多要素,从海内外高校引进博士、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从省内外知名企业、科研院所引进行业领军人才、技能大师等,引进一批具有创新性构想和战略思维的专业带头人。制定灵活、有效的人才引进及配套政策和优惠措施,不断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和《高技能人才引进办法》,积极开拓高层次人才招聘渠道,把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作为学院、各系部的“一把手工程”。争取到建设期末,实现教授、博士和高级技师“三个五十”建设目标。

      2.实施“名师名匠”培育计划制定《名师名匠选拔与培养管理办法》,制定科学合理的选拔与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目标激励、荣誉激励、待遇激励等方式,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培养造就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教学名师,具有精湛技艺与“工匠精神”的技能名匠。着重从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中培养名师名匠,通过校本培训、企业锻炼、国内访学、海外研修等措施,培养造就20名社会知名度高、行业影响力大的名师名匠。发挥名师名匠引领作用,指导年轻教师研究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设立名师名匠工作室专项建设资金,支持名师名匠到国内国(境)外高校访学、研修,在教学组织和行业组织任职,不断提高国内、国际影响力,扩大知名度。

      到建设期末,培养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技能大师1名,江苏省教学名师4人,技能大师2人,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高水平专业带头人20 人。

      (四)创新教科研团队培育和管理机制,实施“优秀教科研团队建设工程”

      总结教学团队建设经验,探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规律,坚持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使教学和科研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重点扶持一批教育教学团队和科技创新团队,充分发挥优秀人才在教学教育、科研中的团队效应,逐步形成以名师为引领、专业带头人负责、双师骨干教师为主体、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积极参与的专兼结合的团队组织模式。

      1.教学团队建设。以省级品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龙头,分析现有专业人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兼职教师质量和数量、教科研能力,有计划有目的地引进、培养和聘请新型高分子合成材料、石墨烯新材料、智能轻工装备、智能控制与制造、智能物流、文化创意、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半导体照明LED技术方面的优秀人才,建设具有“智能轻工”专业特色的专兼结合优秀教学团队。

      依靠教学团队的整体实力,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教学改革;以“互联网+课程”的建设理念,打造项目化教学2.0版;推进课程资源库建设,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推动协同育人;积极开展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创业教学能力。

      2.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进一步加强“智能装备与轨道交通”、 “电光源控制与应用”等8个技术研究所以及“电子商务服务咨询和外包科研团队”、“现代旅游服务业发展研究团队”等7个科研团队的建设。加强科技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大力推进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加快人才资源的重组和优化配置,建设由教授、博士、特聘教授、柔性人才等组成的科技创新团队,全力打造以石墨烯为代表的新型功能材料、以机器人与数控技术为核心的智能装备制造、以云计算与大数据为核心的物联网技术、以半导体照明LED为核心的电光源技术等科技创新团队,承担相关领域科研课题,带动提升广大教师科研水平、工程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

      到建设期末,打造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

      (五)以教师诚信体系建设为重点,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

      1.明确师德建设的责任主体,成立师德建设委员会和师德建设工作小组。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院系具体落实、教师自我约束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师德建设整理合力。

      2、创新师德教育,将师德教育摆在教师培养首位,贯穿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加强师德宣传,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师德宣传制度化、常态化;强化师德考核,将师德考核作为高校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贯穿教师引进、培养、使用、考核等全过程;突出师德激励,严格师德惩处,强化师德监督,保障教师权益,充分激发教师加强师德建设的自觉性。实施以邓建军 “爱岗敬业、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教师诚信体系为重点的“师德师风工程”建设工程。

      (六)以创新和完善制度为保障,确保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成效

      1.实施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多类型的用人机制。依托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加强“合格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等各阶段教师成长选拔制度建设,促进教师有序发展。积极探索建立“专职科研岗、人事代理、人才交流、编制外聘用”和“特聘教授、产业教授、柔性人才、兼职教师”等各类人才人事管理制度,促进教师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灵活多样、多向互通的用人模式,使师资队伍实现有序、有效流动。

      2.制定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支持政策。对学校现有教师队伍建设规章制度进行梳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新任务、新要求,制定完善《中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制度》《教师校外挂职制度》《教师进修培训实施办法》《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办法》《教师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制度》《高层次人才、技能大师引进管理办法》《教师成长信息跟踪管理制度》《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遴选办法》《优秀教师团队管理办法》《教师绩效考核实施办法》《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办法》等规章制度,优化教师成长环境,利于高水平教师脱颖而出,使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有章可循、有序推进、落地生效,形成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

      3.健全教师队伍建设标准。 根据国家、省关于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求,结合学校创建优质高职院校实际,研究制定《教师职业能力测评标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标准》《“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名师名匠选拔与培养管理办法》《名师名匠工作室建设标准》《技能大师认定评价标准》《优秀教师团队建设标准》等一系列工作标准,形成新型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促进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规范化、科学化。

      4.完善教师“选聘、培养、考核、激励、评价”等五位一体的机制建设。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将师德表现作为岗位聘用、职称评审、评优奖励等的重要指标,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岗位意识,实施教师分类考核,准确评价岗位绩效,逐步实现从“身份管理”到“岗位管理”的转变,全面考核教师的师德师风、专业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担当,提升职业综合素质。针对不同岗位职责,突出教学业绩,增加课堂教学权重,依据教学、科研、公共服务工作量标准,加强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完善科研评价导向,重视社会服务考核,建立健全能够充分发挥全校教师创造性和潜能的岗位绩效考核激励措施。完善教师考核评价与职称聘任、职务晋升、奖惩、绩效工资分配相结合的制度体系,营造尊师重教氛围,激发教师潜心教学、潜心教改、潜心育人。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