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专项规划-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技术技能积累与社会服务发展规划

时间:2019-07-15浏览:12设置

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是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核心指标。根据《“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1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高职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2015-2018)》和《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关于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建设的目标,加强技术技能积累,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和国家战略发展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改革现行的科研与社会服务体制机制,构建长效的科研激励与评价机制,加强政校行企协同创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区域经济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持。

一、建设基础

学院领导高度重视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工作,积极引导教师重点关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动适应行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技术技能积累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科研与社会服务管理制度体系逐步完善

学院高度重视科研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工作,先后制订了一系列科研管理文件,如《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科技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术规范管理暂行办法》、《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工作两级管理办法》、《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管理办法》、《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术委员会章程》、《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

为了加强对学院科研经费的管理,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确保高等学校科研工作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修订完善了《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科研经费管理实施细则》,强化与规范了科研经费的管理。

(二)组建了院级研究所与科研团队

为加速学院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充分整合校内科技资源,提高学院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组建“智能装备与轨道交通”、 “电光源控制与应用”8个技术研究所,“电子商务服务咨询和外包科研团队”、“现代旅游服务业发展研究团队”等7个科研团队。其中“机电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科研团队获得江苏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三)共建了适应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产学研用技术服务平台

学院以产学研为纽带,在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基础上积极开展校企联合,与大院大所和大公司紧密合作,共建了一系列“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服务平台”,主要有:“常州市半导体照明(LED)产业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常州数控智能装备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常州市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学院主持的“面向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项目,成为2012年度主持国家创新基金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项目的唯一高职院校。“常州市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项目立项为2013年国家火炬计划项目

(四)面向区域经济的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学院建有1.2亿元先进设备的校内实训基地,可提供30个职业(工种)、同时容纳2685人实训。拥有中国塑料加工行业职工培训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塑料加工),江苏职业技能鉴定基地、美国UGS公司授权培训中心、常州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技术培训中心等。学院先后获得了常州市社会力量办学A级单位、常州市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常州市工会职工培训基地等资质。学院鉴定所连续9年被评为“省属技能鉴定工作先进单位”。

十二五期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近10000人次,涵盖塑料加工、数控车工、加工中心、维修电工、餐饮客房等近30个工种,培训对象包括初级工、技师高级技师。

(五)科研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十二五期间,学院教师共承担企业横向科研项目193 项,纵向项目10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 8项,省级项目 20 项,市级科研项目 47 项,项目总金额达1310万元。学院教职工共发表论文1247篇,其中EI收录论文58篇,SCI收录论文11篇,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期刊论文17篇,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10篇),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论文103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82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6 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40项。“关键零部件激光非传统控形技术与设备”项目获得2013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大功率LED散热器基覆铜箔印制电路层压板的研制开发”获得2016年度江苏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大型中心传动高效节能球磨机的研制开发”“替代进口的数字化生物病理组织脱水机的研制与产业化”两个项目分获2015年度江苏轻工协会科技进步二、三等奖。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中心颁布的《2016—2017年中国专科(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我院在全国1322所高职院校中排名第218位,在江苏省高职院校中排名第17位。据江苏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2015江苏高职院校人才竞争力30强报告》,我院科研奖励指标排江苏省高职院校第一,人才科技贡献竞争力指标排江苏省高职院校第二。学院的优质校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建设目标

围绕中国制造2025“强富美高”新江苏和常州智能制造名城”的战略需求,以“创新驱动、产教融合、共建共享、服务社会”的理念,营造融合、协同、共享的“双创”生态环境。以学院优势专业群对接区域智能制造和现代高端服务产业群,政行校企共建智能制造和现代高端服务业产教融合综合实践平台提升专业群服务产业群的能力;强化在关键核心共性技术研发和转化应用能力,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以科研机制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显著提升学院科研水平与社会服务能力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和高水平专业群提供有力支撑。 

2021年,将智能制造跨企业培训中心建成省级混合所有制智能制造产业产教融合综合实践平台,西太湖现代服务业学院建成市级现代高端服务产业产教融合综合实践平台;与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共建“武进高新区智能制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西太湖现代服务业协同创新中心”两个区域协同创新中心;与高端产业特色小镇共建“石墨烯产业应用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应用”两个新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与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共建“恒立学院关键基础零部件技术创新中心”和“孟腾学院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中心”,技术开发与社会服务到账经费年均超1500万元,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超过5000人次/年。科技服务企业300家,培养创新型高端技术技能人才1000名,横向科研项目300项,科研成果转化200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0 项,市厅级科研项目 60 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00项,发表中文核心期刊级别以上论文300篇,培养科研骨干 50人,培养优势科研团队5个,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 2 项,省级优秀科技创新团队2个。学院入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

三、建设思路

瞄准“中国制造2025”、江苏产业集群和常州十大产业链2.0版的关键技术,以创新为驱动,强化专业协同和跨界整合,共建协同创新平台和产教融合综合实践平台,组建混编科研团队,承担一批企业智能化改造、机器换人、智能车间建设、新材料应用和数字文化创意项目等重点项目,产生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技术成果,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应用成果,将优势专业群对接区域产业群,关键技术对接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成果对接创新人才培养,并构建与之相配的科研创新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加速科研政策和成果转让的红利释放。把学院建设成为区域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和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资源集聚地。

以科研反哺职业教育专创融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工匠精神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满足“一带一路”的企业发展需求。全方位开放学校优质资源,利用云计算、大数据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新技术,构建“互联网+”职业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区域行业企业提供多层次、多类型的技术技能培训服务反哺职基础教育,推动职业教育创新。开展东西部精准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为社会提供广覆盖、多层次、高品质的公共服务,使学院成为本区域和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高端服务业人才支撑平台和产教深度融合育人的典范。

四、建设内容与主要举措

(一)构建协同创新生态软环境

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科研“放管服”改革,释放政策红利,建立科研长效激励与绩效评价机制,完善教授治校,构建协同创新生态软环境。

1.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立科研长效激励与绩效评价机制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教育部和科技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办公厅《促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计划》、江苏省科技厅《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细则》(简称江苏省创新“40条政策”)等文件精神,修改、完善学院的科研管理制度,激发教师的创新活力和动力。改变单纯以论文、获奖为主的考核评价方式,成以科研成果转化、科技创新质量代表性科研成果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注重原始创新和解决企业重大需求的实效,引导教师面向区域重点行业企业开展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技术推广激励教师优先关注研究企业的实际问题和难题。

2.探索教授治学新途径,营造公平、公正的科研氛围

为营造公平、公正的科研项目申报、科研评价环境,合理安排教科研经费的使用,探索教授治学新途径,推进学院学术权力去行政化进程,学院的学术委员会成员中除一名主管科研的副院长因工作联系担任秘书长外,学术委员会主任由一线教师担任,不担任党政领导职务及系部主要负责人的专任教师,原则上不少于委员总人数的1/2,并有一定比例的青年教师、高技能教师。从制度上为学院营造公平、公正的科研氛围。

3.建设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推进科研“放管服”改革

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完善科研财务助理制度,让专业人才做专业的事,最大程度地给学院从事科研、科技创新活动的教师“松绑”,依托学院智慧校园,建立学院跨专业科技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信息化服务平台,打通学院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通道。通过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优化科研服务流程,提高管理效率,使之成为服务平台、登记平台、信息平台、交流平台、成果发布平台。争取在优质校建设时间内,平均每年专利申报数量增长20%,其中发明专利占总数的20%;帮助教师科研成果转化100项,在科技成果产业化上取得新突破,科研成果转化社会效益显著。

    (二)共建、共管多维度、多层次协同创新平台

依托学院现有的“国家数控实训基地科技部“面向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常州科教城和国家大学科技园等政校行企协同创新中心的人才优势、设备优势与技术优势,坚持“专业服务产业、产学研用”相结合原则,通过资源整合与优化、集聚校企优质资源,以技术研发为突破口,将教学、培训、生产、技术服务紧密结合,与国家级高新区、高端产业特色小镇和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共建、共享多维度、多层次协同创新平台,校企共同开展关键技术研究与项目开发,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与教科研能力,充分发挥平台的资源共享及示范辐射作用。


2

1.依托产教融合综合实践平台,共建区域协同创新中心

——对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群,共建武进高新区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和常州“智能制造名城”战略主攻方向,江苏宇邦工业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运营主体,联合孟腾智能装备集团,武进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政行校企共建省级智能制造跨企业培训中心,打造混合所有制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人才培养平台和科研创新平台,建设集教学、生产、研发、培训、技术认证以及创新创业等“多位一体”的生产型智能精密制造生产线实训基地,探索实现一种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发展的实训基地建设和运营模式。依托培训中心创建“武进高新区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下辖“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增材制造技术研究所”、“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智能控制技术研究所”和“机器人技术应用研究所等,组建混编科研团队,承担企业智能化改造、机器换人、智能车间等重点项目的研发,参与智能制造车间、智能制造人才和智能制造专业的标准制定,显著提升学院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



——对接现代服务产业集群,共建西太湖现代高端服务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制造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是“十三五”国家战略发展规划。根据常州市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充分发挥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的区位优势、现代服务产业集群优势以及学院现代服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优势,重点围绕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民生性服务业三大领域,共建以现代学徒制为特色的“西太湖现代服务业学院”,组建政行校企合作联盟,共建“现代高端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创意、工业设计、软件和信息、智慧旅游、电子商务、商贸物流等现代高端服务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和公共服务培训平台,利用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技术,推动数字创意在电子商务、社交网络中的应用,发展虚拟现实购物、社交电商、“粉丝经济”等营销新模式。提升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服务设计的文化内涵和数字化水平,促进虚拟旅游展示等新模式创新发展。到2021年,共建数字文化创意、智慧旅游、工业设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科研团队5个。


2.对接高端产业特色小镇,共建新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高端产业特色小镇是高端产业发展、高级人才聚集的一个重要空间载体,是集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和服务链于一体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江苏的特色小镇主要聚焦高端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意创业、健康养老、现代农业、旅游风情、历史经典等产业。

——对接石墨烯新产业,共建石墨烯产业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石墨烯是目前发现的最薄、强度最大、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一种新型纳米材料,被称为“黑金”,是“新材料之王”,极有可能掀起一场席卷全球的颠覆性新技术新产业革命。“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前瞻布局前沿新材料研发中要突破石墨烯产业化应用技术”。常州石墨烯产业是全球起步最早,产业链布局最全,已形成了涵盖设备制造、原材料生产、下游应用、科技服务的完整产业链,创造了石墨烯领域10项“全球第一”。围绕常州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石墨烯产业集群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石墨烯创新中心,与常州石墨烯小镇共建石墨烯产业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对接智能传感新产业,共建物联网技术应用协同创新中心

传感器是机器人和智能装备制造不可缺少的关键零部件,被誉为智能制造的“神经系统”。“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动智能传感器、电力电子、印刷电子、半导体照明、惯性导航等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提升新型片式元件、光通信器件、专用电子材料供给保障能力”。常州智能传感小镇以智能传感器生产、研发、应用为主线,重点围绕“传感与科技、传感与生活、传感与生态”的发展目标,将小镇建设成融汇智造的传感产业集群、孕育创新的科创研发平台和多彩生态的雅趣智慧社区。围绕传感产业集群,与常州智能传感特色小镇共建物联网技术应用协同创新中心

    5.对接区域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共建企业技术创新中心

瞄准“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加快突破关键技术与核心部件,着力提高智能制造核心装备与部件的性能和质量,打造智能制造体系,强化基础支撑”,顺应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国际化发展趋势,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探索构建贯穿生产制造全过程和产品全生命周期,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等特征的智能制造系统,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提供重点行业整体解决方案,推进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到2021年,与江苏恒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恒立学院关键基础零部件技术创新中心”,与孟腾智能装备集团共建“孟腾学院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中心”。

(三)共建协同创新科研团队

以江苏产业集群需求为导向,对接专业集群建设,加强专业协同和跨界整合,依托高层次人才,组建院校所、师企生搭配、人员相对稳定的科研团队。通过高水平的专业科研团队建设,从根本上提升科研工作水平和技术服务能力,实现教学科研良性互动。到2021年,共建智能装备、先进制造、轻工产品设计与制造、石墨烯新材料、绿色能源、文化旅游、轨道交通等7个协同创新科研团队,省级科研团队1个。

1.培育引进技能大师团队

依托学院现有技能大师工作室,与本区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总工会、劳动模范协会、技师协会及技能大师工作室合作,柔性引进行业企业技能拔尖、技艺精湛且具有较强创新创造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高技能人才或劳动模范,建设技能大师团队,共同开展和承担课题研究、技术开发、应用技术咨询、新技术培训和推广等服务,并针对企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技术诊断,推动企业改进工艺流程。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带徒传技,让技能大师遴选兴趣高、敬业精神好的学生,新时期的工匠精神,学习传承技能大师的绝技绝活。

2021年,建设培育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引进技能大师团队3个。

2.组建柔性混编协同创新团队

利用常州科教城园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高端产业特色小镇高端科技人才的集聚优势,依托协同创新平台,积极参与常州政府实施“千名海外人才聚集工程”、“龙城英才计划”、高层次人才互聘“350”计划和“双十百千”工程,推进校、所、企高层次人才双向交流,选聘产业教授柔性进校园,组建柔性混编协同创新团队,联合申报省部级以上的纵向项目,争取获得更多的高层次科研立项,到建设期末,争取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达 40 项,市厅级科研项目达 60 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00项,发表中文核心期刊级别以上论文300篇,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 2 项,省级优秀科技创新团队2个。

(四)构建“互联网+”职业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端服务和培训品牌

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为发展方向,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和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创新资源平台、管理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模式,构建“互联网+”职业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服务“一带一路”、“互联网+”、大数据、信息惠民、智慧城市、精准扶贫等国家重大战略,为社会提供广覆盖、多层次、高品质的公共服务,从服务教育教学拓展为服务育人全过程,从服务教育自身拓展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1.提升区域企业员工职业技能

依托区域公共服务培训平台,与本区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总工会合作为区域内现代服务业企业员工和社会人员提供岗前培训、技能提升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以及成人学历/非学历教育等服务,以多种形式参与企业内设培训机构的建设,构建校企合作的学习团队。探索构建基于互联网+”职业教育虚拟学习社区。利用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提升学院社会服务的核心竞争力。使学院成为本区域和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高端服务业人才支撑平台和政行校企深度融合育人的典范。

2021年,共建常州国家高新区、武进国家高新区、金坛区、昆山、常熟等5区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期内,年均完成企业员工培训、鉴定1000人次。

 2.聚焦“双创”教育培训

聚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服务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常州市青年大学生创业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依托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政校企共建“博创共创园”,打造“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链条,构建全流程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共建“博创企业家俱乐部”,引入企业家的资源,建设专兼职结合的校内外双创师资团队,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众创空间”、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中的应用,着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造融合、协同、共享的“双创”生态环境“科技研发双创、专业教学双创、校友企业双创”为特色,实施“教育与创业对接、培训与创业对接、实训与培训对接”工程,实现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校内外双创基地协同运营双创合作共赢”的新模式。

建设期内年均完成双创培训1000人,扶持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300人,师生科技转化、创新转型类创业项目30个。

3.加强“三农”培训

加强对新型农民的培养,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服务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特别要注意和精准扶贫结合起来。面向低收入人群、转岗人员、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残障人员和文盲等群体,发展公益性的继续教育,帮助他们提高就业再就业能力、择业和创业能力、职业竞争能力,树立自立自强、融入社会的信心。

建设期内,完成“三农”培训、鉴定5000人次。

4.推进西部职教精准扶贫

全方位开放学校优质资源,充分利用本区域的政策优势,联合东西部人社局共建“互联网+”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开展东西部精准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为西部地区贫困人口提供优质的就业培训、岗前培训以及学历/非学历水平提升培训。

建设期内,年均完成贫困人口培训1000人次。

5.完善社区教育与继续教育

面向社区,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社区职业教育活动,构建社区终身学习服务网络。推进中专、成人函授大专、本科和试点本科等多样化的继续教育,打造终身教育的“立交桥”。

建设期内,年均完成社区教育服务5次,受益1000人次以上,年均招收继续教育学员1000人。

6.反哺基础教育

推进高职教育反哺基础教育工程,在每年的职教开放活动月,通过邀请家长和中小学师生走进校园、送职教教进社区或为中小学开设职业教育课程等形式,积极探索高职教育反哺基础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职业课程体验了解高职教育、感受职业文化、激发职业兴趣,以职业启蒙教育充实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推动职业教育创新。

建设期内,利用仿真技术、体感技术等新技术,建设融职业辅导、实践体验、能力训练三位一体青少年职业教育体验中心,年均完成1000人次的中小学生职业教育体验。

7.开展国际合作培训

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和“走出去”战略,加强与境外相关机构及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协作,扩大国际视野,加强对国际职业通行规则研究和利用,对接国际职业培训标准,积极开展企业外派员工和海外本土人才培训工作,提升我国职业培训的国际化水平,增加国际话语权,服务国家外交话语权的提升。

 建设期内,年均开展国际交流培训200人次。

(五)进度安排

 

 

 

 

 

 

 

 

 

 

 

 

 

 

 

 


1建设进度安排表

序号

项目

2017年预期目标

及验收要点

2018年预期目标

及验收要点

2019年预期目标

及验收要点

2020年预期目标

及验收要点

2021年预期目标

及验收要点

1

协同创新

软环境建设

预期目标:

 ①政策环境建设。修改、完善学院的科研管理制度,激发教师的创新活力。 ②学术委员会主持科研、学术评价。③科研信息化平台建设。完成科研平台的数据导入。④平均每年专利申报数量增长20%,其中发明专利占总数的20%;帮助教师科研成果转化20项。

验收要点:

 ①科研政策文件的修改、颁布。②学术委员会会会议纪要。③科研管理平台正常运行。④专利申报书、授权证书和成果转让合同。

预期目标:

 ①政策环境建设。执行相应文件政策。 ②学术委员会主持科研、学术评价。 ③科研信息化平台优化。完成科研平台的数据导入。④平均每年专利申报数量增长20%,其中发明专利占总数的20%;帮助教师科研成果转化20项。

验收要点:

 ①科研人员统计表、考核表。②学术委员会会会议纪要。③科研管理平台正常运行。④专利申报书、授权证书和成果转让合同。

预期目标:

 ①政策环境建设。执行相应文件政策。 ②学术委员会主持科研、学术评价。 ③科研信息化平台优化。完成科研平台的数据导入。④平均每年专利申报数量增长20%,其中发明专利占总数的20%;帮助教师科研成果转化20项。

验收要点:

 ①科研人员统计表、考核表。②学术委员会会会议纪要。③科研管理平台正常运行。④专利申报书、授权证书和成果转让合同。

预期目标:

①政策环境建设。执行相应文件政策。 ②学术委员会主持科研、学术评价。 ③科研信息化平台优化。完成科研平台的数据导入。④平均每年专利申报数量增长20%,其中发明专利占总数的20%;帮助教师科研成果转化20项。

验收要点:

 ①科研人员统计表、考核表。②学术委员会会会议纪要。③科研管理平台正常运行。④专利申报书、授权证书和成果转让合同。

预期目标:

①政策环境建设。执行相应文件政策。 ②学术委员会主持科研、学术评价。 ③科研信息化平台优化。完成科研平台的数据导入。④平均每年专利申报数量增长20%,其中发明专利占总数的20%;帮助教师科研成果转化20项。

验收要点:

 ①科研人员统计表、考核表。②学术委员会会会议纪要。③科研管理平台正常运行。④专利申报书、授权证书和成果转让合同。

2

协同创新

平台建设

预期目标:

①完成学院“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明确协同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教融合综合实践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 ②各重点实验室启动建设。 ③科研团队启动建设。④相关研究所启动建设。⑤启动产教融合综合实践平台建设。

验收要点:

①学院“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 ②协同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教融合综合实践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计划。③各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④研究所建设方案。⑤产教融合综合实践平台建设方案。

 

预期目标:

①武进高新区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和西太湖现代高端服务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成立。②恒立学院关键基础零部件技术创新中心和孟腾学院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中心成立。③积极申报各级各类重点实验室和平台。④相关研究所和科研团队启动建设。⑤产教融合综合实践平台建设。

验收要点:

①协同创新中心研发计划、研发工作记录。 ②技术创新中心研发计划、研发工作记录。③重点实验室和平台申报书。④研究所和科研团队科研工作记录。⑤产教融合综合实践平台建设计划,平台建设实地查看。

 

预期目标:

①武进高新区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和西太湖现代高端服务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正常运行。②恒立学院关键基础零部件技术创新中心和孟腾学院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中心正常运行。③石墨烯产业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物联网技术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建设。④申报省级智能制造产教融合综合实践平台。⑤产教融合综合实践平台建设。

验收要点:

①协同创新中心研发计划、研发工作记录。 ②技术创新中心研发计划、研发工作记录。③协同创新中心研发计划、研发工作记录。④平台申报书。⑤产教融合综合实践平台建设计划,平台建设实地查看。

 预期目标:

①武进高新区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和西太湖现代高端服务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正常运行。②恒立学院关键基础零部件技术创新中心和孟腾学院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中心正常运行。③石墨烯产业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物联网技术应用协同创新中心运行正常。④申报市级西太湖现代服务业综合实践平台。⑤产教融合综合实践平台建设。

验收要点:

①协同创新中心研发计划、研发工作记录。 ②技术创新中心研发计划、研发工作记录。③协同创新中心研发计划、研发工作记录。④平台申报书。⑤产教融合综合实践平台建设计划,平台建设实地查看。

 预期目标:

①武进高新区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和西太湖现代高端服务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正常运行。②恒立学院关键基础零部件技术创新中心和孟腾学院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中心正常运行。③石墨烯产业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物联网技术应用协同创新中心运行正常。④申报省级武进高新区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申报。⑤产教融合综合实践平台建设。

验收要点:

①协同创新中心研发计划、研发工作记录。 ②技术创新中心研发计划、研发工作记录。③协同创新中心研发计划、研发工作记录。④协同创新中心申报书。⑤产教融合综合实践平台建设计划,平台建设实地查看。

3

协同创新科研团队

建设

预期目标:

①组建协同创新科研团队7个。②组织团队开展科研攻关,申报市厅级科研项目10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6项。③引进高层次人才4人。④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⑤申报发明专利20项,发表中文核心期刊级别以上论文60篇。

验收要点:

 ①团队建设申报书。②项目申报书。③高层次人才引进档案。④技能大师工作室申报书。⑤专利申报书,论文复印件。

预期目标:

①组建协同创新科研团队7个。②组织团队开展科研攻关,申报市厅级科研项目12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8项 。③引进高层次人才8人。④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4个。⑤申报发明专利50项,发表中文核心期刊级别以上论文60篇。

验收要点:

①团队建设网站。 ②项目申报书。③高层次人才引进档案。④技能大师工作室网站。⑤专利申报书,论文复印件。

预期目标:

①组建协同创新科研团队7个。②组织团队开展科研攻关,申报市厅级科研项目15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8项。③引进高层次人才8人。④技能大师工作室运行正常。⑤申报发明专利100项,发表中文核心期刊级别以上论文60篇。

验收要点:

①团队建设网站。 ②项目申报书。③高层次人才引进档案。④技能大师工作室网站。⑤专利申报书,论文复印件。

预期目标:

①组建协同创新科研团队7个。②组织团队开展科研攻关,申报市厅级科研项目15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项。③引进高层次人才10人。④申报省级科研成果奖2项,申报省级智能制造协同创新团队。⑤申报发明专利100项,发表中文核心期刊级别以上论文60篇。

验收要点:

①团队建设网站。 ②项目申报书。③高层次人才引进档案。④成果申报书,省级团队申报书。⑤专利申报书,论文复印件。

预期目标:

①组建协同创新科研团队7个。②组织团队开展科研攻关,申报市厅级科研项目15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项。③引进高层次人才10人。④申报省级科研团队2个。⑤申报发明专利100项,发表中文核心期刊级别以上论文60篇。

验收要点:

①团队建设网站。 ②项目申报书。③高层次人才引进档案。④省级团队申报书。⑤专利申报书,论文复印件。

4

社会培训

预期目标:

①创建武进国家高新区公共服务平台。企业员工技能培训、鉴定1000人。 ②完成双创培训1000人,扶持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60人,师生科技转化、创新转型类创业项目6个。 ③完成“三农”培训、鉴定1000人次。④完成贫困人口培训1000人次。⑤完成社区教育服务5次,受益200人次以上,招收继续教育学员1000人。⑥完成1000人次的中小学生职业教育体验。⑦开展国际交流培训100人次。

验收要点:

 ①公共服务网站。企业员工培训班统计表、学员花名册。技能鉴定统计表、证书复印件。②双创培训学员花名册、公司法人证书复印件、成果转让证明。

 ③“三农”培训班统计表、学员花名册。技能鉴定统计表、证书复印件。

④培训班统计表、学员花名册。⑤社区服务统计表、照片。继续教育学统计表、学员档案。⑥服务学校、班级花名册、照片。⑦培训班通知、报到登记表。

预期目标:

①创建常州国家高新区公共服务平台。企业员工技能培训、鉴定1000人。 ②完成双创培训1000人,扶持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60人,师生科技转化、创新转型类创业项目6个。 ③完成“三农”培训、鉴定1000人次。④完成贫困人口培训1000人次。⑤完成社区教育服务5次,受益200人次以上,招收继续教育学员1000人。⑥完成1000人次的中小学生职业教育体验。⑦开展国际交流培训100人次。

验收要点:

 ①公共服务网站。企业员工培训班统计表、学员花名册。技能鉴定统计表、证书复印件。②双创培训学员花名册、公司法人证书复印件、成果转让证明。

 ③“三农”培训班统计表、学员花名册。技能鉴定统计表、证书复印件。

④培训班统计表、学员花名册。⑤社区服务统计表、照片。继续教育学统计表、学员档案。⑥服务学校、班级花名册、照片。⑦培训班通知、报到登记表。

预期目标:

①创建金坛区公共服务平台。企业员工技能培训、鉴定1000人。 ②完成双创培训1000人,扶持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60人,师生科技转化、创新转型类创业项目6个。 ③完成“三农”培训、鉴定1000人次。④完成贫困人口培训1000人次。⑤完成社区教育服务5次,受益200人次以上,招收继续教育学员1000人。⑥完成1000人次的中小学生职业教育体验。⑦开展国际交流培训200人次。

验收要点:

 ①公共服务网站。企业员工培训班统计表、学员花名册。技能鉴定统计表、证书复印件。②双创培训学员花名册、公司法人证书复印件、成果转让证明。

 ③“三农”培训班统计表、学员花名册。技能鉴定统计表、证书复印件。

④培训班统计表、学员花名册。⑤社区服务统计表、照片。继续教育学统计表、学员档案。⑥服务学校、班级花名册、照片。⑦培训班通知、报到登记表。

预期目标:

①创建昆山公共服务平台。企业员工技能培训、鉴定1000人。②完成双创培训1000人,扶持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60人,师生科技转化、创新转型类创业项目6个。 ③完成“三农”培训、鉴定1000人次。④完成贫困人口培训1000人次。⑤完成社区教育服务5次,受益200人次以上,招收继续教育学员1000人。⑥完成1000人次的中小学生职业教育体验。⑦开展国际交流培训300人次。

验收要点:

 ①公共服务网站。企业员工培训班统计表、学员花名册。技能鉴定统计表、证书复印件。②双创培训学员花名册、公司法人证书复印件、成果转让证明。

 ③“三农”培训班统计表、学员花名册。技能鉴定统计表、证书复印件。

④培训班统计表、学员花名册。⑤社区服务统计表、照片。继续教育学统计表、学员档案。⑥服务学校、班级花名册、照片。⑦培训班通知、报到登记表。

预期目标:

①创建常熟公共服务平台。企业员工技能培训、鉴定1000人。②完成双创培训1000人,扶持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60人,师生科技转化、创新转型类创业项目6个。 ③完成“三农”培训、鉴定1000人次。④完成贫困人口培训1000人次。⑤完成社区教育服务5次,受益200人次以上,招收继续教育学员1000人。⑥完成1000人次的中小学生职业教育体验。⑦开展国际交流培训300人次。

验收要点:

 ①公共服务网站。企业员工培训班统计表、学员花名册。技能鉴定统计表、证书复印件。②双创培训学员花名册、公司法人证书复印件、成果转让证明。

 ③“三农”培训班统计表、学员花名册。技能鉴定统计表、证书复印件。

④培训班统计表、学员花名册。⑤社区服务统计表、照片。继续教育学统计表、学员档案。⑥服务学校、班级花名册、照片。⑦培训班通知、报到登记表。

 


 

(六)经费预算

技术技能积累与社会服务项目经费预算500万元,其中软环境建设20万元、科技创新平台350万元、科研团队建设100万元、社会培训30万元。

 

 

 

 

 

 


2 技术技能积累与社会服务项目经费预算表                    

序号

建设项目

建设内容

年度经费预算(万元

合计

(万元)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1

协同创新

软环境

建设

科研政策环境建设

1

1

1

0

0

3

科研评价环境建设

0.5

0.5

0.5

0.5

0

2

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

10

2

1

1

1

15

小计

11.5

3.5

2.5

1.5

1

20

2

协同创新

平台建设

武进高新区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20

50

30

30

20

150

西太湖现代高端服务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10

20

20

20

20

90

石墨烯产业应用协同创新中心

6

6

6

6

6

30

物联网技术应用协同创新中心

6

6

6

6

6

30

恒立学院关键基础零部件技术创新中心

5

5

5

5

5

25

孟腾学院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中心

5

5

5

5

5

25

小计

52

92

72

72

62

350

3

协同创新科研团队

建设

技能大师团队

5

10

10

10

5

40

柔性混编协同创新团队

12

12

12

12

12

60

小计

17

22

22

22

17

100

4

社会培训

企业员工培训

0.6

0.6

0.6

0.6

0.6

3

双创教育培训

0.6

0.6

0.6

0.6

0.6

3

“三农”培训

0.6

0.6

0.6

0.6

0.6

3

西部职教精准扶贫

2

2

2

2

2

10

社区教育与继续教育

1

1

1

1

1

5

反哺基础教育

0.6

0.6

0.6

0.6

0.6

3

国际合作培训

0.6

0.6

0.6

0.6

0.6

3

小计

6

6

6

6

6

30

合计

89.5

126.5

105.5

102.5

76

500

总计

500

 

 


返回原图
/